稀毛蕨

 稀毛蕨是金星蕨科毛蕨屬的蕨類,名為「稀」毛蕨是因為它的毛比較少,葉片表面光滑無毛,孢膜也沒有長毛。它是低海拔地區常見的蕨類,地生,葉柄可長達25公分,葉片可長達150公分,在毛蕨屬的蕨類中算是大型,其外觀與台灣圓腺蕨及假毛蕨非常相似,都是二回羽狀分裂,植株大小也差不多,三者辨識上的一項特徵是它們的葉片基部的羽片,稀毛蕨急縮成短三角形,台灣圓腺蕨呈耳狀,而假毛蕨則呈蝴蝶狀。另外,稀毛蕨的葉軸表面有明顯的溝,台灣圓腺蕨及假毛蕨的葉軸表面則都沒有明顯的溝。
稀毛蕨
稀毛蕨
(2016.5.23 中和圓通寺步道)

稀毛蕨的個蕨資料:
學名:Cyclosorus truncatus (Poir.) Farwell
分類:金星蕨科\毛蕨屬
生長環境:低海拔地區林緣、林內之潮濕地或溪畔、水溝
頻度:★★★★
生長習性:地生
根莖:短直立莖,頂部密生暗褐色之披針形鱗片
葉柄:草桿色,長可達25公分
葉片
  叢生,幾乎無毛,二回羽狀分裂,基部羽片急縮成短三角形狀
  葉軸及羽軸表面都有溝,但溝與溝不相通
  長可達150公分,寬可達40公分
羽片:幾乎無柄,淺裂至中裂,裂片末端截形
葉脈
  裂片側脈游離,單一不分叉
  相鄰兩裂片最基部一對側脈互相連結,並由連結點向缺刻處伸出一條脈,形成小毛蕨脈型
孢子囊群
  著生於裂片側脈中段
  孢膜圓腎形,無毛
觀察特徵
  葉片幾乎無毛,葉軸及羽軸表面都有溝,但溝與溝不相通
  基部羽片急縮成短三角形狀
  具有小毛蕨脈型


 稀毛蕨是低海拔地區常見的蕨類,生長於林緣、林內之潮濕地或溪畔、水溝等環境。
稀毛蕨
稀毛蕨
(2016.5.19 中和圓通寺步道)
 
 具短直立莖,頂部密生暗褐色之披針形鱗片,葉片叢生。
稀毛蕨
稀毛蕨
(2016.6.30 中和圓通寺步道)

稀毛蕨
稀毛蕨
(2016.10.18 坪林金瓜寮溪魚蕨步道)

 葉二回羽狀分裂,幾乎無毛。
稀毛蕨的葉片
稀毛蕨的葉片
(2016.10.13 中和圓通寺)

 葉片基部的羽片急縮成短三角形,為其辨識上的一項特徵。
稀毛蕨
稀毛蕨
(2016.5.19 中和圓通寺步道)

稀毛蕨
稀毛蕨
(2016.5.19 中和圓通寺步道)

 葉軸及羽軸表面都有溝,但溝與溝不相通。
稀毛蕨的葉軸及羽軸
稀毛蕨的葉軸及羽軸
(2016.10.13 中和圓通寺)

 葉表面光滑幾乎無毛,羽片幾乎無柄,淺裂至中裂,裂片末端截形,看起來非常平整
稀毛蕨
稀毛蕨
(2016.10.18 坪林金瓜寮溪魚蕨步道)

 稀毛蕨與其他毛蕨屬的蕨類一樣,也具有小毛蕨脈型,所謂小毛蕨脈型是指相鄰兩裂片最基部一對側脈互相連結,並由連結點向缺刻處伸出一條脈,其型狀看起來像一個「人」字,因此也叫做「人字脈」,也像賓士汽車的標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賓士脈」。
稀毛蕨
稀毛蕨
(2016.5.19 中和圓通寺步道)

 孢子囊群著生於裂片側脈上,孢膜為圓腎形而且沒有毛。
稀毛蕨的孢膜
稀毛蕨的孢膜
(2016.10.18 坪林金瓜寮溪魚蕨步道)

稀毛蕨的孢子囊群
稀毛蕨的孢子囊群
(2016.5.19 中和圓通寺步道)

 有些蕨類植物是昆蟲的美食大餐,這天走在中和圓通寺附近的親山步道,看到一群豆芫菁把一顆稀毛蕨啃食到體無完膚。
豆芫菁啃食稀毛蕨
(2016.5.23 中和圓通寺步道)

豆芫菁啃食稀毛蕨
(2016.5.23 中和圓通寺步道)

被豆芫菁啃食到體無完膚的稀毛蕨
(2016.5.23 中和圓通寺步道)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